根植于龙坪记忆中的会元文化

[复制链接]
查看1013 | 回复0 | 2024-4-27 16: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长河奔腾而过,太多的故事和记忆湮没在日复一日的昼夜更替之中,而另一些根植在百姓心中的文化和精神却潜移默化地流传了下来,就龙坪百姓而言,清朝会元金德嘉的励志故事闪耀着独有的光芒,他忠孝廉节的优良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龙坪人接续奋斗,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和锐意进取的奋斗姿态。

因此,古镇龙坪被称为会元故里,既是对这位硕儒的缅怀和敬意,又有着传承和弘扬会元文化的现实意义。
640.jpg
崇祯三年(1630年),金德嘉出生于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崇祯八年(1635年),他的父亲不幸病逝在赴任汉中知府的途中,金德嘉与母亲和哥哥相依为命。

由于父亲为官清廉,幼年时期的金德嘉家境贫寒,但坚强的母亲却十分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亲自当起了会元的老师,在母亲严格教育下,他从小就立下了雄心壮志,年仅十三岁就能写出豪情万丈的明志联:“龙坪数千家富过我穷莫过我,鹏程九万里时让人志不让人”,少年的鸿鹄壮志一时引发不小的轰动。
640.jpg
十四岁那年,金德嘉的母亲不幸去世,兄弟俩相依为命,为了活下去和读书,哥哥外出谋生,他不得不寄宿在龙坪青龙寺里。苦难是人生奋斗路上的催化剂,苦难洗礼后的成功,就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光彩夺目。1660年,31岁的他乡试中举,但时值政权交替初期,他一直拒绝清朝政府的多次邀请,一身抱负无国许,满腔热血洒江天。

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他和天下百姓一样开始接受、认可满清朝廷,1670年,41岁的金会元出任安陆府教授,在安陆府任期9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攻读,希望博得更高功名。终于,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已经是两个儿子、三个女儿的金会元,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在全国会试中名列魁首,中会元,一时天下闻名。

殿试中,一路高歌猛进,再创佳绩,进士及第,位列第四。被康熙皇帝选入翰林院,实现了天下读书人的最高梦想。在翰林院八年里,金会元参与了《大清一统志》和《明史》的编纂工作,由于成绩突出,多次获得朝廷旌表和恩赐。“起文翊泰”“三楚典型”等赐匾,为其门楣壮色,光宗耀祖,至今仍高悬在会元故居内。

1689年,由于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他被迫离开待了八年的翰林院,结束了短暂的翰林生涯。致仕回乡后,著《居业斋文集》20卷,《续纂元、明臣言行录》及别集10卷,洋洋数百万言,是不可多得的康熙时代的佳作,为我们了解17世纪的大清王朝,提供了丰厚的佐证。
640.jpg
金会元一生清正廉洁,品德高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龙坪人,通过挖掘和弘扬会元文化,我们将他的品德总结归纳为“忠孝廉节”四个字;入朝为官八载,始终兢兢业业、忠心不二,呕心沥血掌修国史,这是他的忠;五岁丧父,和哥哥一起尽心尽力伺候孝顺母亲,这是他的孝;

金会元一家三代为官,清正廉洁,一直建不起房子,朝廷得知后,命地方政府为他修建居所,这也是故居建成的由来,这体现了他的廉;在朝为官期间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因与其他官员理念不合,不耻与他们为伍,辞官还乡,体现了他的节气。
640.jpg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金会元文化内涵,龙坪镇党委政府对会元故居进行抢救性修缮,建设会元文化展厅,从不忘初心党风正、踔厉奋发政风实、德行教化民风纯、崇文重教文风盛等方面全方位展示金会元文化结出的累累硕果。

如今的会元故居,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任凭岁月的磨砺,不屈不挠。金德嘉仿佛从未离去,仍然鲜活在生动的民间传说里。金德嘉少年励志、发愤图强和为官廉洁自律的故事,是民族之魂,是人民愿望,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鲜明向导,这便是他历经300余年仍旧散发着璀璨光芒的内核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