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是一座美丽的江城 版图面积1246平方公里 辖12个镇(街道)
梅 川
梅川镇乃历史悠久的古镇,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建永宁县起,到1953年3月广济县城迁往武穴镇止,一直为历代县治所在地。境内有武穴第一大河,流经镇区,古时河流两岸梅树众多,故称梅川。明蕲王朱仲良曾植梅千株于河旁。
余 川
余川镇之“川”字,原写作“埙”。埙,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境内有王家墩、柯家墩、田洼遗址,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遗物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据《武穴部分姓氏源流表》载,迁入武穴的余姓始祖叫余烈,南宋绍兴间,由广东韶州迁入,落户现余川镇双城驿。
花 桥
花桥镇原老街中心有座石桥,名花关桥。清康熙丁未《广济县志》载:“俗云关索经此往襄樊,以剑击桥石,后人为建祠祀关公(羽)暨索”。后演变成花官桥,简称花桥。关索,又名花关索,关羽第三子,其七岁时元宵观灯失散被索员外收养,后又被送至花月先生学武,因此兼三姓。
石佛寺
石佛寺镇因寺而名。据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载:“乡人掘地得石佛,作寺供之,故名。”该寺1958年圮毁。
大 金
大金镇内有条大金河,为武穴市境内4大河流之一。河两岸地势平坦,宽广敞大,土壤肥沃,盛产水稻,有“金银财宝之地”美称。后迁来居住的人日益增多,形成街铺,得名大金铺。
四 望
四望镇位于武穴西北部,因境内有座海拔116米的四望山而得名。
大法寺
大法寺镇双虎山处原有一座“大法圆觉禅寺”,俗称大法寺,相传为禅宗四祖司马道信于隋大业十年(614年)所建,时寺庙宏伟,香火旺盛。
田家镇
田家镇街道办事处位于武穴西郊的长江沿线,背山面江。相传古时田姓人家逐水而居,出没长江,打渔为生,后人口众多,渐成集镇。
刊 江
刊江街道办事处地处武穴城乡结合部。武穴古时是青林湖(今武山湖)水注江之口,故有青林口之称,又因青林湖至青林口这段港称利水,北宋初期著名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误注为刊水,传之后世遂有刊江之名。起自港咀上,经月塘、大桥边、朱木桥至石滚桥入黄泥湖的西港,是古代刊水故道,明、清时为武穴通内湖的主要航道。
武 穴
武穴街道办事处是武穴市驻地。据清康熙丁未《广济县志》载,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唐代称武家阅,元更名为武家穴,后袭称武穴。武穴南依长江,早在宋代,沿江一带居民大兴圩田,围筑有许多民垸、民堤。明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派部臣监筑江堤,将上起盘塘、下迄黄梅新开口的民堤、民垸连并,筑成绵亘90余华里的江堤,永乐四年堤成,时称“皇堤”。武穴以下称青林堤,自上而下分为茅林、急水、狗儿、龙塘、窝陂、穴下、青林、汪家、中庙、五里、黄花、李林、宝赛等13棚。西晋辞赋家木华擅长辞赋,今存《海赋》一篇,被梁代萧统《文选》选录。《海赋》中“江河既导,万穴俱流”之“穴”为“水道”的意思。
龙 坪
龙坪镇古称鸿垴洲,因地临江浒,江堤多次溃口,冲成许多坑荡(浅小湖),俗称“龙荡”,又名“龙坑”。明嘉靖时为景王封地,以“坑”字不祥,遂改为“龙坪”。
万丈湖
万丈湖街道办事处是武穴最年轻的镇处,2004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其行政区域为原国营万丈湖农场。相传楚汉相争时,樊哙王和九江王英布曾在这里打过许多仗,故有“万仗(丈)湖”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