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吉学:怀念你,我亲爱的东风小学

[复制链接]
查看144 | 回复0 |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怀念你,我亲爱的东风小学
文丨熊吉学


今年7月在微信中看到东风小学下半年停办的信息,顿时我惊愕了,真的不敢相信。后来的事实确认了信息,心里有了许多的不舍,一阵心酸,一声叹息,东风小学那往日的时光一幕一幕在眼前闪现。好怀念你——东风小学。

我与东风小学既有缘分也有十分的情分。我的启蒙教育在东风小学,那时的校名叫塘下小学,是一所旧时会馆改造成的学校,地点在现在的电影院。我在这里读到小学二年级,当时为落实中央提出的“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我所在的班级整个调至那时的后坝小学,现在的解放小学,“文革”时期塘下小学更名为东风小学时至今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武穴正街的街道拓宽改造,东风小学迁至现在的地方。据学校前辈介绍,学校选址经过了一些波折,开始学校校址选择在现在的钟厂宿舍到碧水园小区,面积较现在大很多。学校将选择的校址送行政审批,那时是“以粮为纲”,提倡节俭办教育的年代,学校选择的校址有一大片菜地,还有一口荷花塘,领导认为占地多,填塘工程也大,否决了这个选址方案,就改在现在的校址了。在校园平面设计上行政领导也作了改动,学校本来的平面设计是:东面中间是校门,两边各两间教室,南面和西面各四间教室,北面是教工宿舍,中间为运动场,形成封闭的四合院模式。

那时不重视教育,也不重视知识。在行政审批时,领导认为教工的宿舍楼怎能建在坐北朝南的方位,这样教工宿舍也就改在了坐西朝东的位置。这不大的校园,不多的教室,当时的学区面积却大得很。武穴正街东面的学龄儿童基本就读东风小学:学校南面的塘下街东莱园三医院,坝外的船⺁新街一带;学校东面的下港村纸厂药⺁及老坝头(现在的粮食路);学校北面的钟厂大坝上(永宁大道的上庙口至小桥中学)及刘八角一带;学校东北面的小桥边县医院等,还有学校周边的自来水厂商业局电力局食品厂等这一大片区域的小学生都就读东风小学。特别在1980年前后,大批下放居民的返城,让学校各年级各个班级学生人数“爆棚”了。

针对这一情况,县政府决定在城区对在校的中小学生集资建新校,这样1982年东风小学戴秀国校长带领东风小学部分老师和几个班级创建了现在的小桥小学。很幸运建校初期,校领导在规划部门那里为学校争得了日后发展的预备用地,小桥小学才有了今天的规模。虽然有了小桥小学,但东风小学各班生员“爆棚”的压力还是很大,这样在1983—1984年学校利用集资将原来的平房改建成了一栋砖砼结构的四层楼房,教室由原来的12间逐渐增至现在的20多间,各班的超员现象才有些好转。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进城,城镇化有了快速的发展,武穴城区人口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万余人,发展到现在的近二十万人。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普九”的推动下,普遍认识到“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武穴城郊各村建起了面积有十几或几十亩的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三区分开的标准化小学(东风小学是三区合一),各种设施设备也逐渐配备完善,如大桥小学,二里半小学和下官小学。九十年代后期教育部门又通过公办私助的方式新建了第二实验小学,附小也进行了扩建,占地面积也很可观。近几年,由政府拨款兴建了更具现代化、设施更加完善的第三实验小学和东方红小学东方红校区。

2000年左右城区周边还建有几所私立学校。与当年相比,武穴城区的小学那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孩子读书有了许多的选择,孩子去就读设施更完善环境更优渥的小学无可厚非。原来东风小学出现今天“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尴尬,不是东风小学的错,也不是我们的错,是当年的历史局限和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致。

80年初师范毕业,我幸运地分配到东风小学。初入东风小学,对老教师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做事中规中矩,待人温文尔雅,可以说是“温良恭俭让”了。最为感动的还是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学校领导嘴边常说的那句话是:教学是学校的主体工程,其它各项工作要服务教学。对教学工作的重视那可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了,特别是对“备讲批辅考”这五大教学环节抓得紧,抓得实。那时的教学辅助资料很少,基本上只有 教材和教参两本书了。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就得狠抓教学的常规管理,就得重视教学研究了。那时学校每学期备课作业各检查两次,每次的检查都要总结、评议和改进。

有段时间流行写详细教案,写万字教案。学校领导发现这样弊端多,花费了教师的许多精力,就提倡备课本几条筋,教本满天星,重点要求备两头,即备教材,备学生实际。作业检查也是及时总结及时纠正,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鼓励作业“多练样少练量”,“多动脑少动笔”。数学自习课,要求老师出一两道思考题,解决在同一单位时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这样的作业能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作业的批改也是有要求的,起码的要求是全收全改不漏一人,批语则提倡多鼓励少批评。当然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学校要求老师相互听课,听平行班老师的课,听同学科老师的课,每学期老师听课不得少于15节,领导不得少于30节。

领导经常不打招呼地推门听课,有一次我就被领导推门听课了。通过听课学校领导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研专题进行教学研究。比如有的老师串讲、上课“满堂灌”,学校就设计“读讲结合”、“读写结合”等专题进行公开课研讨;有的教师讲课时面面俱全,学校就设计“一课一得”的专题进行公开课研讨等等。通过对这些专题的研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记得有一位老师将一节“精讲多练”的数学研讨公开课讲成了“精讲巧练”的示范课,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公开课研究课是最能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像这样的公开课或研究课每学期每位老师都要讲一节,年轻的新老师要讲两次。有人把教师称为教书匠,我想东风小学这样狠抓常规管理,注重教学研究便是那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有了这种工匠精神,东风小学的年轻老师,工作三五年就能熟练地驾驭课堂了。

从东风小学转调至城区其它中小学的老师大都是这些学校的骨干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十六、七位在其所在的学校评为副高(中教高级)了,其中有一位还评为正高。毫不夸张地说:东风小学就是青年教师历练和成长的摇篮,东风小学也让我成为教育的实践者、热爱者和奉献者。也正是有这种失志不渝、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在1997年前后,许多学校将精力都放在了迎接“普九”的验收上,松懈了教学这个主体工程。这引起了领导的担忧,武穴教育站就在2000年组织了一次极其严密的六年级教学质量调考,调考的结果:东风小学语数“一分两率”即人均分、高分率和及格率都排第在一,特别是在学生个人总分排序中,前百名学生东风小学就有六十七名。这引起了城区各中学的注意,每年的毕业季就会有各中学的领导老师到东风小学动员学生就读他们的学校,真有“花香有意迷蜂蝶”的感觉了。

东风小学教学质量很优,其它方面的工作也十分出色。比如体育方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克服运动场狭小的缺陷,每天早上的早操就组织学生长跑,从学校出发向南至月塘路,经月塘路向东至粮食路,由粮食路向北至现在的永宁大道,经永宁大道向西至青林路再向南返回学校,绕月塘公园一大圈,足足有好几里。这样的长跑持之以恒每天坚持,因此体委每年举行的小学生冬季长跑,前几名的总是东风小学学生。全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每年创佳绩的也多是东风小学的学生。有一年市小学生运动会因故改在梅川,东风小学因故没有参加,那一年的小学生运动会没有公布最佳成绩,因为东风小学没有参加许多项目就不能说是最佳了。

由于东风小学学生体育竞赛成绩突出,八十年代中期,东风小学体育宋雪珍老师获得了黄冈市铜牌教练的称号,中小学体育老师能获取这样的荣誉是极其罕见的。东风小学的文艺节目在城区也是家喻户晓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年的元宵佳节,武穴城区总要举办闹元宵活动,东风小学边歌边舞边敲锣鼓的腰鼓队,总能引来引市民的喝彩叫好。后来武穴又兴起了春晚,每年春晚都有东风小学的节目登台,而且都是那热闹非凡的开场节目。东风小学的文艺节目给武穴人民带来了欢乐,留下了久久的美美的回忆。

东风小学老师工作上刻苦认真进取向上,平时在一起生活也是相处和睦,相互关心,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七八十年代我们都住在学校两层的教工宿舍楼里,楼的一边是公用过道,另一边的房间是老师们的办公兼住房。那时学校规定周一至周六老师不能在家开伙,都要在学校食堂吃饭,那真的是同一个门进出,同一口锅吃饭了。因此各家的亲戚大家都熟识,某老师上课去了,他的亲戚来了,别的老师就会主动热情接待,就像接待自己的亲戚一样。记得那年春天我们六七个情投意合的年轻老师,骑上单车去龙坪踏青,那难忘的周末,我们都沫浴在春日温暖的阳光里,那种愉快真的是“年轻的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

东风小学让我最感动的是我成家那件事,那时我的父母都不在,婚事全是学校操办的。学校为我腾出一间最大的房间,又安排老师布置新房,结婚那天上午派两位年轻的女老师随我将老伴从她的单位接到东风小学,下午为我俩在学校食堂办了几桌全体老师都参加的婚宴。晚上的婚庆十分热闹,毫不逊色于现在的婚庆,校长主持婚庆,全体老师及学校的家属参加,风趣幽默的饶老师司仪,还有证婚人等等。学校像待自己的子女那样操持我的婚姻,我终身没忘。那时我们都住单位的福利房,没有现在的住房公积金,所以老师们最盼望的是学校有好的住房。学校领导想老师所想,急老师所急,克服重重困难、想尽千方百计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建二十六套有室有厅有厨有厕的小套房。

基本解决了有家有室的老师住房,连工作没几年的年轻老师都住上了小套房,单身老师也有了前后有房的单套。那个时候有这么好的住房,老师们发自内心的高兴,真可以用“漫卷诗书喜欲狂”来形容了。老师工作的多数时间是从办公室到教室,从备课本到作业本,很忙很累,时间长了就出现疲倦的现象。为解决老师这种低迷的情绪,自1991年后学校每年组织全体老师旅游一次,要求每个老师都参加。当然每次旅游都是利用周末夕发朝至,不耽误教学时间。我们登过黄山九华山,去过普陀山张家界,游过西湖小山峡,到过苏州的园林,最难忘的要数无锡的三国水浒城了,亲眼观赏了“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等精彩的表演。每次旅游回来,老师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精神爽多了,会兴奋好久好久的,工作起来也朝气蓬勃了,虽然很累但快乐着。回想那时的旅游,至今还会津津乐道。

东风小学停办了,有时我伫立在空荡荡、静悄悄的操场上,想着……想着一所老的小学,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总会有一种精神,一种传统在潜移默化中流传。如果城东新建的小学是东风小学的新校,那这种精神、这种传统就一定会绵延不绝。但历史没有如果,往事只能回味了。

再见了,亲爱的东风小学!怀念你,亲爱的东风小学!深深的怀念,怀念你那时红红火火的岁月,热热闹闹的景象!也记住您,记住您为武穴城区小学教育所作的贡献。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因为你的停办是我心中的痛。深深地怀念你——亲爱的东风小学!
东风小学退休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